2015年3月30日星期一

Itamomo餐廳

和她撐枱腳,當然要叫問清楚她吃不吃才進入餐廳,好在第一間「直頭」有碗叉燒湯意粉的樣版放在大門口,那才知她不吃叉燒。第二間西餐入去後竟然無意粉,只得肉醬寬條麵,我最怕,唯有博一博湯拉麵和白汁意大利飯,博倒拉麵了,一口氣餓狼般,她吃了兩滿滿的兩小碗,厲害。所以最後凍朱古力竟然放棄一半不喝,she said be good to your tummy

2015年3月29日星期日

Hungry

It's Sunday, it's ballet day, it's maid off duty day. And I am going to be a full day daddy. And she's happy because she can go a lot of places. She said "i can eat Daddy today"

2015年3月27日星期五

佢把口

從來都不懂這些,是女兒教識我什麼叫 tough twister, 她真的說得很快。

2015年3月25日星期三

猜對

記得去年做校服之時,澄媽和她外婆都不在場,別人都因為要上小學,很多衫褲勉強夠的孩子,家長都不買新的,省點錢之餘也別浪費。但卻不敢省,買了最長袖的恤衫。看來今天真的合穿了,真是高大的小女孩。

2015年3月20日星期五

留給女兒將來看

聖類斯昔日同窗節錄信報內程介明寫的「經驗」。同窗說:覺得SLS 以前之神父真堅,做曬佢講的成功之道。文章如下:

參加梁卓偉當院長的港大志新學院高桌晚宴。高桌晚宴是港大的舍堂(學生宿舍)傳統。現在一個學院450人,高桌晚宴(High Table)是舍堂全體聚集的場合,全體師生以最整齊的正裝出席,請來嘉賓(這次是劉進圖)演講。場面莊嚴,是舍堂生活生動活潑的另一面。筆者曾經當過港大兩個舍堂的舍監前後18年,高桌的場面,勾起了許多回憶與聯想。

在內地講學,往往有青年的聽眾引述我的三句話,才知道不知如何,我對於當舍監的一些心得,給上了網。我的那三句話,以前在本欄提過,當時的背景不一樣,在此表達一下現在的闡釋。

紀律於無形

第一句:The best regulations are not written! 直譯:最好的規條是不用寫的;或者說,最重要的規矩是不明文的;或者說,紀律是從心裏面發出來的。這句話,是從聯合世界書院(United World College)一位校長那裏學來的。

最好的例子,是當時宿舍一層樓34位學生,學校提供兩個大電冰箱,在電冰箱裏放東西、取東西,都是沒人管的,既沒有記錄,也沒有閉路電視,但是從來很少出現東西丟失或者混亂,偶爾出現的,是喝了人家的牛奶,留下字條:「對不起,實在太餓了,喝了你的牛奶,下午還給你。」

當時的舍堂,一條走廊所有的房間,日夜都是不關門的。這只是一個很小的例子。這是那個小小的集體引以自豪的舍堂文化,這種文化,也許已經不再存在於他們將來面對的大社會,但是這種經歷,是他們明白到,許多「規矩」,不是因為須要服從明文的規定,或者因為害怕制度的懲罰,而是人們共存的必要意識;不是人家對你說「你應該」,而是自覺的、內化了的、理所當然的「我應該」。筆者認為,這是大學宿舍生活重要的學習經歷,也是「舍堂教育」的關鍵一環。這種學習、這種教育,在嚴格「管理」的機構裏,是不會發生的。

學習也無涯

第二句:The best learning earns no credit! 直譯:最好的學習是拿不到學分的;也就是說,最重要的學習往往是在課程以外的;或者說,學習是沒有邊界的。

許多人都聽過,港大的學生自己有五樣經歷,是必需的,缺一便不算大學生:「住Hall」(住宿舍)、「走堂」(缺課,港大很多大課是允許缺席的)、補習(幫補收入)、上莊(當上學生組織的執委)、拍拖。住宿舍,是第一位的,不是在乎有一個居所,或者是省卻車錢,主要是這是一個青年人的群體,有着難得共同生活的經歷;由於混住,在舍堂裏面會遇到不同的年級、不同的學習、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政治傾向、不同的生活習慣等等的學生,大家又偏偏要生活在同一個集體裏面,一下就會遇到以前想像不到的、沒有心理準備的、卻非解決不可的挑戰。

假如在宿舍「上莊」,成為了宿生會的一員幹事,那就要面臨民主決策、資源分配、排難解紛、危機處理、設計活動、組織群眾等等的任務與鍛煉。由於是在宿舍,那工作壓力,幾乎是24小時無時不在的。

有一次問一位當了主席的女宿生,為什麼願意「上莊」。答案是:「我也衡量過,即使功課差一點,畢業時拿不到一級榮譽(畢業成績的最高榮譽),只拿到二級,但是我卻有了難以再有的學習機會,賺到了畢生受用的東西,是在正式課程裏學不到的。」

管治之無為

第三句:The best Warden does nothing! 或者文雅一點:The best Warden makes himself/herself redundant! 直譯:最好的舍監什麼都不用幹;或者是最好的舍監會讓自己沒啥好幹!真正的意思是:舍堂的運作,全靠學生自治。

舍堂裏面,宿生會的權力是很大的。1987年,我初到明原堂當舍監,是當時的宿生會,幾乎把着手教我如何做舍監的。傳統裏面,選舉、收生、房間分配、大小活動,都是學生主持的;到了後來,連財政都是由宿生會負責。

這裏不存在舍監(學校行政代表)與學生爭權的問題,也不是對學生採取放任放縱的態度。舉一個例子,「沙士」期間,宿生會改選,正常應該有隆重的交職禮晚宴。但是當時不提倡集體活動,記得我們在天台(因為是露天)討論:宿生會極力主張照樣舉辦交職禮,理由是「沙士」不知道等到何日才結束,需要的只是嚴密的防護措施;筆者與導師都極力反對,因為覺得風險太大。結果筆者說:「我們的意見,希望你們認真考慮;但是你們最後如何決定,我們都會支持。」結果在口罩、手套、膠袋等重重防護之下,舉行了有歷史意義的交職禮。事後想起,學生的想法並不冒進,反而是我們的想法比較保守。

學生自治,是舍堂管治的根本原則。裏面不含政治性質的「放權」,絕不是「自由化」,而是讓學生有學習決策與管理的空間、機會和經歷。很多學生,進入大學以前,從早到晚,都是按着大人的意願行事,所以每年迎新,筆者作為舍監,第一句話一定是:「Now you have to make decisions!」(現在你們要自己作主張了!)人家問,「舍監沒事幹,那要你來做什麼?」筆者答:「就是為了保障我沒事幹!」事實上,筆者做了不少工夫,聯合導師,引導學生獨力去管理自己的生活。

紀律於無形,學習也無涯,管治之無為。這些「無」的境界,正是大學應有的形態。不是不要紀律、不是不要學習、不是不要管治,但是這個「無」的境界,把紀律、學習、管治都推到一個更高的境界。大學應該可以辦到。

現代的社會,傳統工業社會的嚴密結構正在趨於鬆懈;規章制度逐漸讓位予人員的自我管理,一紙學歷逐漸讓位予終生學習,科層架構逐漸讓位予「一站式」的外放形態。這種「無」的境界,正好為學生創造了空間,準備即將面對的社會。

兩件事可作佐證。因為港鐵的「香港大學站」開了,校園多了許多「閒雜人等」,於是有建議是否要把原來開放的大樓統統加上密碼鎖;但是如此一來,整個校園就為了少數的遊人而變成了一個封鎖世界。相反,應該是讓遊人也被感染大學的學術氛圍。

有傳說特首刻意刪掉了榮譽博士的提名,也有道這是宣示特首的校監權力。其實香港的大學校監,他的權力,完全是為了保障大學的學術自主。他的權「擁而不用」,不是沒權,而是在大學的自主受到(例如政客)侵犯的時候才發揮作用。假如校監真的干預學術範圍的事情,就把自己的身份降為政客了。

同窗A: 我們當年基本上就是如此生活和學習的!
[10:54, 20/03/2015] 沈愷威: 回想起來,我們多幸福,早就學了。感謝聖記
Sam Hui: 我們年代當學生的日子真幸福

2015年3月10日星期二

大家好!

Megan 第一個搶先六歲了,明年大家便升小一,時光過得快,時光也一去不返。我幸好沒有做了衝動或怪的決定,陪著阿囡成長,很多時都能參加她的活動。也因此,我也看著這群小朋友成長懂事,有幾個也已經認得我。他們正如一般兒童一樣,有著神奇的影響力,一舉手一投足,都是帶來歡笑。他們的觀察點和理解,也很多時令我們茅塞頓開,或者恍然大悟。祝願他們繼續強大,迎接前面的海闊天空。

2015年3月9日星期一

記錄咩?!

阿囡這陣子喜歡到大公園玩,是跨過荔枝角道,快到通州街的那個。那裡的遊戲設施比較大型和齊全,數量又多。阿囡上一次去時,竟然要把每個遊戲站配上編號,逐個逐個玩一遍。玩完還要在紙條上面打個釣代表完成,真認真!

2015年3月1日星期日

Chef's Life

As her request, I am writing this in English. The bowl that contains chocolate jam, cheese and biscuit sticks is really ugly. However, it could be delicious. All these food for lunch are prepared by her. Let's try. : )

某一年的校服

孩子將來會否記得呢?我哋呢一輩男生真係無咩研究。但係時代不同了,這是好睇唔好睇的大問題,對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