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2日星期日

緊急温書

第七章 各發展階段的悲傷反應

一、兒童的悲傷反應

˙一般認為處理兒童對死亡的反應時,發展 階段扮演最根本的角色。Bowlby認為兒童 的悲傷反應與成人不同者在於兒童對身處 世界的瞭解有限,加以天生脆弱需要被照 顧,會有著生存威脅。此外,兒童的悲傷 反應深受周遭成人的悲傷反應方式及其對 兒童悲傷反應的期待所影響。

˙Wolfelt(1991)認為相較於成人,兒童可 能因為語言表達能力上的欠缺,,多半以 行為表現或是生理反應來表達他們的悲 傷,而較不會以言語的方式來表達。因 此,通常也使得成人認為兒童不會悲傷。 問題的癥結是沒有一個能夠讓兒童表達悲 傷的環境。

˙兒童會以多種方式來抗拒失落,表達他們 的悲傷,例如:產生退化的行為、生病、 拒食、睡不好、變得過動、破壞物品、情 緒或反應有退縮的現象、易爆發的情緒、 成績退步、不專心。

˙有時成人會希望兒童的悲傷趕快過去,無 形中卻有著要兒童堅強,不可悲傷的暗 示。

˙成人若不能提供一個支持和照顧的環境, 幫助孩子表達出悲傷的話,可能使得兒童 在面臨重要關係的失落時,潛在地發展出 對周遭環境的不信任,加重其哀傷反應。

˙三至九歲的兒童正處於「神奇的想 像」(magic thinking)階段,相信只要他 們想像的事情就會發生。因此,可能會有 懷疑對方的死亡是他的關係。

˙要瞭解兒童的哀傷反應,有必要瞭解兒童 死亡概念[1]及其發展。許多時候由於兒童 對於死亡認知的不足,會出現不斷重複問 問題的反應。

˙Jeweet的兒童哀傷歷程(引自侯素 棉,1994):

1.早期的哀傷階段:兒童早期的哀傷反應 是震驚、不相信、痛苦、以防衛機轉來因 應日常生活,甚至是重要他人去世前的好 朋友和有興趣的活動,兒童都可能不聯 絡、不參與、不投入。這種最初的反應可 能在一段時間之後,兒童漸漸能接受事實 時,演變成哭泣。之後,開始關心「誰來 照顧我?」以及「誰來保護我的安 全?」。此時,成人可能發現兒童變得好 動,無法維持一段時間的注意力。保持忙 碌是兒童避免想到失落的方式,在生理上 亦可能出現反應的改變,如心跳加快、肌 肉緊張以及失眠等症狀。此時,幫助兒童 因應最有效的方式是提供再保證與生理上 的舒適感。

2.強烈的哀傷階段:此階段兒童出現強烈 的情緒反應,如:憤怒、想念、罪惡感 等。兒童可能不斷地討價還價,希望死者 能復活。在兒童的世界裡總是相信人應該 像童話故事有個快樂的結局;也認同電視 裡分離之後還會在重聚。因此,想念的心 情可能一再地出現。這個時期通常持續較 長的時間,而且是兒童最難以被接近的時 期。假使成人能允許兒童經驗與接受其情 緒,對於催化哀傷的歷程較有助益。

3.失落與哀傷的統整階段:兒童開始接受 失落的事實,表現在哭泣的次數變少、強 度較弱,逐漸從哀傷中平復。

˙影響兒童悲傷的因素:(侯素綿,1994)

1.周圍成人如何處理失落:Bowlby主張成 人應以開放、真誠的態度,清楚地讓兒童 瞭解他所想知道的細節。Carroll(1985)則 認為說明時說得太詳細反而有反作用造成 兒童不必要的擔心與恐懼,重點在於解除 孩子的疑惑,在說明時應瞭解兒童想知道 的是什麼再告訴他什麼,不避諱但也不多 講。此外,兒童仰賴成人作為角色的模 仿,換言之,成人是兒童學習因應悲傷反 應的主要學習對象。

2.成人對兒童失落反應的期待:兒童會依 據成人的期待來表現他的悲傷或壓抑控制 悲傷的情緒。

3.失落發生時兒童的發展階段

4.兒童與死者的關係

5.支持系統的多寡

6.死者死亡的原因

˙兒童期的喪慟可能導致後來的情緒障礙, 若與後續的照顧者關係良好,將有助於症 狀發生的減少。Jeweet指出,兒童哀傷的 復原,最大痛苦需六至十二週才能減低, 要完全由哀傷的經驗中回復則需要兩年的 時間。

˙孩子在災難中失去親人,是最常見的壓 力,也是最急需處理的危機,大多數會出 現以下反應:

1.不相信親人已經永遠離開

2.身體不適,例如沒食慾、呼吸困難

3.覺得自己被拋棄,對過世親人生氣

4.對親人的死亡自責,覺得親人死亡是因 為自己不乖、自己亂詛咒所造成

5.模仿過世親人的行為或特徵

6.變的容易緊張

7.擔心以後沒人照顧他、疼愛他

8.出現跟以前很不一樣的舉動,例如特別 乖、特別頑皮或故作堅強

˙面對在災難中失去親人的孩子時,教師可 以:

1.分享經驗:鼓勵孩子說出他災害當時的 經驗,或者用間接的方式與孩子討論親人 死亡的議題,如:先討論小寵物的死亡、 以前親人過世的心情等等。

2.表達情感:跟孩子談他失去家人的感 覺,可以透過言語、繪畫或黏土的方式讓 孩子表達他內心的悲痛、傷心、甚至悔恨 等等。

3.面對孩子的罪惡感:有些孩子會認為家 人死亡是自己造成的。我們必須要讓孩子 了解每個人都會犯錯,且他已經盡力表現 得很乖了,他不需要為任何人的死亡負 責。同時並幫助孩子回想和過世親人的快 樂日子,提醒孩子他也曾讓他的家人感到 很快樂。

4.讓孩子有機會對失去的親友表達心意: 年長一點的孩子可以讓他們禱告、祭拜或 參加親人的喪禮,並告訴他們喪禮的過程 與意義,至於年幼的孩子,若怕對他衝擊 太大,則至少可讓孩子多少參與家人的悲 傷與忙碌。比如:四歲的孩子,就可以教 他如何折紙元寶。不過,別忘了給他您溫 暖的陪伴。

5.一起回憶:可和孩子一起回憶過去和家 人在一起的情景,提醒孩子,「他愛過 你,你也愛他」,這些曾一起分享過的美 好回憶,不會因為對方的逝去而變得沒有 意義。

6.討論死亡:當發現孩子對死亡產生疑惑 時,主動地和他討論。越避免討論,會更 使得孩子覺得死亡是一件神祕又可怕的 事。若他問其他家人:「你會不會也死 掉?」。目的是想確定他是否能有家人繼 續陪伴,這時可不正面回答他的問題,而 是告訴他:「我們當然都希望可以一直生 活在一起很久很久…」

˙面對在災難中失去親人的孩子時,教師應 避免:

1.不要刻意避免和孩子討論死亡或當作事 情沒有發生。不要避免告知他事實,甚至 扭曲真相。例如:轉移話題,或說:「媽 媽在別的地方」。

2.不要立即將孩子送走,或強迫他進入新 的環境。如果孩子沒有機會處理心中的傷 痛,就被拋進新的生活中(如寄養家庭、 孤兒院),將會在他的心中留下極大的陰 影。

3.不要強迫孩子勇敢、堅強。有時悲傷哭 泣是必要的,這時,告訴他們:「你可以 儘量哭」,會比告訴他們:「不要哭」要 來得好。

4.不要對死亡做不適當的解釋。例如:媽 媽出遠門去旅行了------這會讓孩子覺得媽 媽是不告而別的,尤其當他等不到媽媽回 來時,會更加的悲傷;死掉就像睡著一樣-----有時孩子會害怕自己也在睡夢中死去。

5.不要禁止孩子談論有關災難的話題或重 述當時的回憶。孩子可以藉由這樣的方式 來降低他的焦慮。

˙林淑美(1992)認為,協助兒童面對親友的 死亡必須:

1.鼓勵兒童說出心裡的感受

2.協助兒童表達悲傷的各種情緒

3.真心傾聽來瞭解與接納兒童

4.灌輸對死亡的正確認知

5.協助兒童處理沮喪

6.確定自己對死亡的態度以及是否有正確 的認知

沒有留言:

某一年的校服

孩子將來會否記得呢?我哋呢一輩男生真係無咩研究。但係時代不同了,這是好睇唔好睇的大問題,對不對?